当地精这个词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会想到什么?
绿油油的皮肤,矮小的身材,精于计算的头脑,荒诞诡奇的发明?可是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这种形象只是魔兽世界的巨大影响力给你造成的错觉,你又会怎样想呢。
站在我身后就行了
魔兽世界中地精的英文为goblin,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哥布林。而魔兽中的“地精”其实是个误译。因为无论是魔兽中还是传说中,goblin从来都与大地、地下没有一点关系,更没有半点理由被称为地精。实际上,在魔兽进入中国以前,地精一般被用来借指百谷或大地的灵气以及作为人参、肉苁蓉、何首乌的别名。这种用法通常见于中医及民间俗称。
名侦探柯南中的goblin盗窃集团
在被翻译为地精之前,goblin都叫啥?
在年之前goblin的通常译名有小鬼,妖精,哥布林。
例如,年的mmorpg游戏奇迹和魔力宝贝中goblin皆被翻译为哥布林。早期名侦探柯南中的ゴブリン盗窃集团翻译为了小妖精盗窃集团。哈利波特中翻译为妖精。英雄无敌的前三作中则分别翻译为恶鬼,妖怪,大耳怪。
《哈利波特》中的妖精(goblin)
goblin≈妖?
或许有人觉得早年的翻译很不靠谱,这种绿油油的玩意儿怎么能翻译成妖精呢?
但是在当时这样翻译并不奇怪。因为在欧洲的民间传说中,哥布林的定位其实很像我们中国的妖,他们能够消失,会化形,甚至会魔法。换句话说哥布林的传说就是类似于我国民间鬼怪故事一样的东西。
而欧美人也通常会将东方文化中的妖对应为哥布林,如日本绘本《画猫的男孩》中的妖鼠即被翻译为goblinrat。
妖鼠(goblinrat)
同样是日本绘本的《安达原的鬼婆》被翻译为《THEGOBLINOFADACHIGAHARA》。年英国的作者杰拉尔德威洛比-米德写的一本介绍中国民间传说的书被取名为《ChineseGhoulsandGoblins》等都可以印证这一点。
只是在特定的族类上,译者没有找到可以与之对应的中文词汇,而妖精这一翻译虽然可以对应spirit的大类,却无法对应小种的goblin。所以在当时,大多数欧洲民间传说中的类似东西都会被翻译为妖精、精灵。而随着在托尔金之后出现的奇幻文学大都把哥布林改变为一种活着的生物,这种译法也逐渐变得不可行。
为什么魔兽中的哥布林会被翻译为地精?
仔细想想,魔兽中的地精,除了长相比较土,本身似乎和大地没啥关系。相较于与大地关系亲密的侏儒、矮人、狗头人。它们恐怕是最没资格被翻译为地精的。可为什么偏偏是它被翻译成了地精。
如果你曾经玩过炉石的话,或许还记得《哥哥打弟弟》这个译名。在炉石《地精大战侏儒》扩展包刚刚发布的时候,台服的这个翻译没少被嘲讽。不过这个译名虽然确实滑稽,其中的种族译名相较国服却是更加准确的。
但是实际上国服中让某些人感到自豪的地精这一译名其实最早也是从台湾传过来的。
最早使用地精一词指代goblin的是台湾的奇幻文学译者朱学恒(就是那个曾经翻译过魔戒的大佬)。他在90年代初翻译龙与地下城小说《龙枪编年史》时,将goblin翻译为地精,gnome翻译为侏儒(PS:几乎没有人可以理解他这样翻译的用意)。不过因为这个翻译本身就很有争议,所以台服魔兽并没有将goblin翻译为地精,而当初的这个翻译却通过某个渠道进入了大陆。
两千年初期《异域镇魂曲》、《博德之门》、《冰风谷》三部中国地区的《龙与地下城》启蒙游戏从台湾传入,朱学恒的翻译也随之传入,出于其对《龙与地下城》早期翻译的权威性,这三款游戏无一例外都是按照他的译法翻译的。
随后的年,魔兽争霸3发售,暴雪当时的国内代理商奥美将war3的翻译全权托付给了ediart,也就是我们一直调侃的翻译尤迪安的E大。而当时他最喜欢的一款游戏就是《博得之门》。于是乎从朱学恒的《龙翼编年史》到《博德之门》到《魔兽争霸》再到《魔兽世界》,这个错误的译名就这样乘着魔兽的巨大影响力被逐渐发扬光大了。
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如今凭借着魔兽在中国的影响力,地精这个译名已经变得根深蒂固,甚至已经不再是一个错误译名,而是完全变成类魔兽哥布林生物的代称。如《地精工厂》名字中的Gremlins实际上是一种出现于二战期间的精怪传说,本身与哥布林并无关联。就连《哈利波特》世界观下的伊法魔尼魔法学校也因为设定时间晚,罗琳刻意从印第安民间传说取材的pukwudgie学院也受到魔兽的影响被翻译为地精学院。
这也就是地精这个奇怪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