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黑豆,咱们老百姓太熟悉啦,可以炒着吃,打豆浆吃,炖猪蹄,发豆芽,吃法丰富多样。说到营养,我们也都知道它形似肾脏,中医讲补肾呀,又都是蛋白质,怎么吃怎么健康。
可是咱们今天呀,碰到一个真懂黑豆的人,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我们杂志发了一篇《黑豆的本草考证》,文章对药材黑豆的名称、基原、产地进行了多方位考证,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文章里有什么关于黑豆的冷知识吧。
01
黑豆之名
黑豆早期依附于大豆下,名称较多,其命名方法可按形态、颜色、采收时间、用处及发音等方面进行分类考证。
因象形而得名:《说文解字》记载了豆类最古老的总称为“尗(shu)”,“尗”古人仿豆之形而造之,上为豆苗生长状,以“一”为地,下象其根。
因颜色而得名:晋《肘后备急方》称“乌豆”,五代《日华子本草》称“黑豆”,宋《太平圣惠方》中称“玄豆”,宋苏颂《本草图经》称“黑大豆”,明《本草纲目》称“黑大豆、乌豆”。
因采收时间而得名:《本草纲目》:“黑豆名乌豆…结荚长寸余,经霜乃枯”,意指其秋冬采收,《四川中药志》中称其“冬豆子”。
因其野生而得名:陈藏器云:“穞豆,味甘,无毒,生田野,小黑”,表明野生豆亦为黑豆。《尔雅》云:“戎菽,又名?(lao)豆”,“?”,野豆也,后有“[豆劳]豆”与之音同,亦代表野生者。又有“稆豆”,《本草纲目》释名:“稆乃自生稻名也,此豆系是野生,故名。”
因其可食而得名:豆叶为“藿”,因豆叶可食,故有“藿豆”一名。明皇甫嵩《本草发明》曰“黑小豆:名藿豆,喂马者”,此豆北方最多,以之喂马,故得“马料豆”、“料豆”之名。
因音同而得名:汉以后,“豆”字逐步替代“尗、菽”成为豆类统称。“豆”原为食肉器,用于祭祀,因其与“菽”中古声母互谐,读音接近成为植物豆类名称。
今各地炮制规范亦出现雄黑豆、黑穞豆、小穞豆、黑料豆、野黑豆、野料豆等异名。
02
基原考证
▋秦以前大豆已经开始种植,但尚未出现黑豆品种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蓺”为种植之意。郑玄曰:“五种,黍菽稷麦稻也”。由此推测,龙山时代已种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集,多次记载了“菽”。学者认为,野生大豆成为龙山时代先民生活中重要的资源之一。
有研究表明,龙山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豆的驯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西周先民在驯化野生大豆的同时,继续保持着采集野生大豆的习惯,说明西周是个过渡时期。
中国最早的土地分类专篇《管子·地员》云:“五觳之状娄娄然,不忍水旱。其种,大菽、细菽,多白实”,首次记载了“大菽、细菽”两种豆类。
管子为春秋早期齐国(今山东)人,山东曾出土春秋战国时期大豆和小豆,还有少部分绿豆,由此判断“大菽、细菽”分别指大豆和小豆。《战国策·韩策》云:“非麦而豆;民之所食,豆饭藿羹”,说明在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麦、豆成为了人们充饥的主食。“藿”为豆叶,当时韩地人民所食皆为豆饭和豆叶汤。
随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大量野生大豆,国内的部分考古学者将野生大豆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前至新石器时代。
综上,秦以前大豆已经开始种植,但尚未出现栽培黑豆,该时期所用大豆多为野大豆G.soja。
▋秦汉至南北朝黑豆被选育出来,药用大豆为野生者
秦汉时期对豆类选育和栽培更加系统和成熟,加上外界豆类随着文化交流传入,豆类的栽培开始了由少变多的扩增阶段。
汉朝时,外来豆类开始传入,此时大致分为大豆、小豆、豌豆、豇豆四类。此时期已选育出大量良种,并根据豆的大小或颜色等予以命名。同时,“黑高丽豆”一名说明黑豆品种被选育出来。
《神农本草经》曰:“生大豆,涂痈肿,煮饮汁,杀鬼毒,止痛。生太山平泽”,“平泽”指潮湿的河岸及沼泽边,这与野大豆G.soja的生境相同,据此判断,栽培黑豆尚未作为药物使用。
综上,秦汉至南北朝,栽培黑豆G.max已经出现,该时期所用黑豆应包括大豆属两个种的植物,而入药的“生大豆”选择野生者,即野大豆G.soja。
▋唐宋时期黑豆基原增加,栽培黑豆亦作药用
唐代医家陈藏器云:“穞豆,味甘,温,无毒…生田野,小黑”。陈藏器认为田野之黑豆为穞豆,形小色黑,根据《中国植物志》描述野大豆种皮颜色为褐色至黑色,判断“穞豆”应为野大豆G.soja。
宋代栽培大豆与野大豆均已开始作为药用,但医家推崇的则是野大豆。
表1《中国植物志》中大豆和野大豆的形态描述
物种
大豆G.max
野大豆G.soja
茎
茎粗壮,直立,高30~90cm,密被褐色长硬毛
缠绕草本,茎、小枝纤细,长1~4m全体疏被褐色长硬毛
叶
3小叶;小叶宽卵形,近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或近圆形,具小尖凸,基部宽楔形或圆形,通常两面散生糙毛或下面无毛;侧脉每边5条
叶具3小叶,顶生小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至钝圆,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均被绢状的糙伏毛;
花
花小,长4.5~8(~10)mm。花冠紫色、淡紫色或白色,
花小,长约5mm;花冠淡红紫色或白色
荚果
荚果肥大,长圆形,稍弯,下垂,黄绿色,长4~7.5cm,宽8~15mm,密被褐黄色长毛
荚果长圆形,稍弯,两侧稍扁密被长硬毛
种子
种子2~5颗,椭圆形、近球形,卵圆形至长圆形,长约1cm,宽约5~8mm,种皮淡绿、黄、褐和黑色等
种子2-3颗,椭圆形,稍扁,长2.5~4mm,宽1.8~2.5mm,种皮褐色至黑色
花果期
花期6~7月,果期7~9月。
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综上,宋代医家认为栽培黑豆G.max与野大豆G.soja均可入药,而野生者G.soja更佳。该时期所提“穞豆”应为野大豆G.soja。
▋明清黑豆品种进一步增加,入药以栽培黑豆为主
明清时期入药黑豆包括野大豆G.soja、栽培黑豆G.max及半野生大豆G.gracilis,料豆应包括野大豆与半野生大豆,“药黑豆”特指栽培黑豆小粒品种,“穞豆”于唐宋时期应为野大豆,在明清时期则多指栽培黑豆小粒品种。以上结论却也有例外,明清时期“穞豆”、“稆豆”、“料豆”、“马料豆”等词存有混用现象,应根据文献描述作具体判断,如《本草省常》[42]一文中所述马料豆却属栽培黑豆小粒品种而非野生者。同时,栽培黑豆小粒品种应属医家习用养生黑豆品种。▋近现代入药黑豆以栽培为主,野生者较少使用
民国《中国药物标本图影》将黑豆、穞豆、料豆共绘一处,不难看出,种子大小为黑豆穞豆料豆,料豆较穞豆小而略扁。
目前市售料豆鲜有野大豆G.soja,其一,野生者其产量较低,其二,野大豆荚熟子落,采收较为不易。此外,黑大豆子叶为分黄色和绿色,《中国药物标本图影》图示中黑豆子叶为绿,与《本草省常》中药黑豆性状一致,结合历代描述雄豆入药为佳,故判断黑豆子叶绿者为雄也。近现代黑豆入药惯用绿色子叶的品种。
A.《图经本草》生大豆;B.《救荒本草》[豆劳]豆;C.《救荒本草》黄豆苗;D.《本草品汇精要》青小豆;E.《本草品汇精要》大豆;F.《本草纲目》-金陵本大豆;G.《本草纲目》-钱本大豆;H.《植物名实图考》大豆;I.《植物名实图考》白大豆;J.《本草原始》黑大豆
《中国药物标本图影》
▋其他栽培豆类的排除
汉朝以后,食用豆类品种随着选育、引种和商贸传播而不断增加,药用豆类的种类也随之丰富。
中医遣方用药常认为“肾形”“色黑”药物补肾,故其他黑种皮豆类若外形颜色与之相似,易被当做黑豆使用,现予以区分。
现代常见食用豆类分布在豆科12个属,近21个种,基本涵盖了药用豆类。药食两用豆类主要集中在大豆属、菜豆属及豇豆属,大部分种子因形状及大小与黑豆悬殊,不易误用。
结合《中国食用豆类学》的描述发现,菜豆属的普通菜豆(又名小黑芸豆)在形状和大小上与黑豆最难区分。
菜豆于明朝传入我国,故明朝以前,黑豆不易误用。黑芸豆与黑豆在子叶颜色、合点有无、种脐特征及胚芽形态上均有差异,详见于下文。此外,黑芸豆相较于黑豆,淀粉含量更高,亦可用于判别。
03
产地
黑豆在我国分布较广,全国均产,有野生亦有栽培。随着时间推移,栽培产区存在往南扩张的趋势。
结合农业考古可得,汉以前,栽培产区主要在黄河流域,汉至宋代,产区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均有扩展,宋至清末,产区进一步扩张全国普遍栽培,以东北为主要产区。
04
采收加工及炮制
本草记载黑豆的采收时间为“八、九月”、“至秋收之”,现行《中国药典》所记载其采收季节为秋季,古今较为一致。关于其炮制,主要为炒制、作腐、作豉、煮汁、加辅料煎、发芽法等,明朝以后黑豆炮制更加多元化,亦有剥取黑豆衣、制取豆油等炮制方法,现代制有黑豆馏油、法治黑豆等。
黑豆炮制方法众多,今常用者有用于制淡豆豉、大豆黄卷、黑豆衣等中药,亦有作为制何首乌等多种中药的炮制辅料。
05
商品调查
为了掌握目前中药材市场黑豆种类和使用情况,对安国药材市场和粮食作物收购商铺进行了商品调查,共收集到5种黑色种皮豆类,分别称之“料豆”、“乌豆”、“雄黑豆”、“黑芸豆”、“野大豆”等,前三者常作“黑豆”入药。
“野大豆”为大豆属G.soja,未入药典,仅民间使用。黑芸豆为菜豆属植物普通菜豆PhaseolusvulgarisL.,与黑豆性状相似,更因价廉曾充黑豆被用于制作淡豆豉。
“料豆”、“乌豆”、“雄黑豆”均属大豆属三种植物后代。
观市场所售黑种皮豆,黑芸豆具合点,胚芽较大且分叉,脐点较圆而白,子叶白,籽粒呈斜方形,而大豆属四种黑豆均不具合点,胚芽较小而不分叉,脐点长椭圆形而黑,子叶呈黄色或者绿色,籽粒呈圆球形或长圆形,与黑芸豆较异区分。
唐以前入药黑豆紧小者为图中野大豆亦有“稆豆”、“[豆劳]豆”、“野料豆”、“野黑豆”等名;明清时期所推崇的“药黑豆”、“穞豆”经考证子叶为绿,应为图中的雄黑豆;料豆较穞豆小而略扁,与文献中所载“料豆”、“马料豆”等对应。
乌豆最大,与古籍中“玄豆”、“乌大豆”、“冬豆子”等对应。市场中乌豆常用于制作“黄卷”,雄黑豆与料豆常用于发酵淡豆豉,黑芸豆则不入药,仅作食用。
市售黑豆(1、野大豆2、雄黑豆3、料豆4、黑芸豆5、乌豆)
好啦,你看明白了吗?不懂的点击阅读原文可以了解得更详细哦~
来源:林王敏,翁倩倩,邓爱平,赵佳琛,金艳,张悦,张水利,俞冰,詹志来,黄璐琦.黑豆的本草考证.中国中药杂志,(18):-编辑:小令审核:小也·完·
每天推送3条信息
别忘记点开“余下1篇”
文章好看就点“在看”
欢迎将本号设为“星标”
更新将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转载/加入读者群请联络:gegeling49
好文推荐:
想长寿,吃黑豆!一点不夸张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投稿合作:cjcmmxinmeit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