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黄连苦,不仅指味苦,还指黄连种植不易。翻土、打桩、搭棚、平整土地、施肥栽苗,每年还要除草,追肥……连续5年才能有所收获,所以说种黄连“苦”。在利川市建南镇白竹坝村却有一位不怕苦的药农,20多年来与黄连“不离不弃”,他就是68岁的老党员孙先忠,誓把黄连“苦”变甜。
日前,来到白竹坝村一组孙先忠的黄连种植基地,只见一弯弯开垦过的黄连地连成片分布在山间,不少村民正忙着翻土、拉线搭棚。“以前这些地都荒着,长满杂树和野草,怪可惜的,现在种上黄连,到处都是致富增收的‘宝贝’啊。”村民们笑呵呵地说。
孙先忠正在打桩搭棚
孙先忠是土生土长的箭竹溪人。他原先在利川粮食局开车,看到黄连收购价格持续上涨,市场前景非常可观,便暗自下定决心,一心一意发展黄连产业,年成立了利川清江黄连公司,在龙塘沟、水田坝、丰竹坝、白竹坝等4个村承包土地多亩种植黄连。
吃过黄连的都说苦,其实,种黄连更苦。育苗两年,移栽5年,从播种到收成,要整整等7年。“每年还要除4次草,施4次肥,既繁杂又枯燥,如果施除草剂的话,黄连会有农药残留,不符合药典标准,就只能靠人工施治,一年要多次除草、施肥,都是人工,辛苦得很。”一说起种黄连,孙先忠就变得滔滔不绝。
种植面积这么大,产品会不会卖不出去哟?“从来没出现过这种现象,过去几年价格一直稳定在每公斤元左右,今年情况特殊,涨到了每公斤元。”孙先忠说道。
“为啥稳得起?”提起原因,他说到:“中药材讲究道地,某种药材只有产在某些区域,药性才是最好的。”箭竹溪一带平均海拔米左右,是黄连最好的产区,建南种植黄连历史悠久,是利川黄连种植的核心区域。年11月,中国黄连协会授予建南镇“中国黄连第一镇”的称号,价格比别的地方高出许多。
“原本每亩可收斤左右的黄连,最后却只收了多斤。”回想起年的雪灾,孙先忠记忆犹新。厚厚的积雪把成片的黄连棚压垮,黄连产量大大减少,除去工人工资和土地流转的钱所剩无几。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再加上市场收购价格下跌,他不得不减少种植面积,但却从未放弃自己的事业。
新开垦的成片黄连地
不经历风霜雨雪,如何见得好黄连。虽然黄连行情起伏不定,孙先忠还是一路走到了现在。经过10多年的刻苦钻研,他慢慢积累了许多技术和经验。年,孙先忠创立的黄连、何首乌套种技术赢得省科技奖,获得省、州及镇里奖励资金一共35万元。年、年分别成立的黄连、何首乌两个专业合作社也都被评为省级专业合作社。
“我们这些贫困户很感谢孙老板让我们在基地打工,每天有元工钱,一个月就有元。”58岁的向银成和10多位村民已经在基地干了一个多月。
目前,留存的黄连还有0多亩,还育有50多亩的种苗。年收获黄连20多吨,河南等地的药材商专门来收购,卖了60多万元。除了种植黄连,年公司还发展种植何首乌亩,年又发展50亩的葛根。
“我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从去年11月以来,投资了多万元计划再发展亩黄连,每天投工投劳30多人,完工后预计支付工人工资30万元左右。”孙先忠说道。
苦药材里,终尝甜。作为一名老党员,孙先忠致富不忘乡邻,带动本村及周边贫困户80多户多人到基地打工;去年2月,他还出资购买了多元的水果饮料,看望慰问箭竹溪卡口值勤的工作人员,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END---
来源:恩施晚报
作者:覃宇锋
编辑:刘陈郭晓晖
审核:万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