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何首乌 > 何首乌种子 > 正文 > 正文

了不起的鸿茅药酒了不起的跨省抓捕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28 13:14:46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http://www.zggylt.com/

我们每天为专业投资者提供市场最新动态、部委政策、行业研究、事件型主题投资策略,捕捉热点机会。我们的读者包括各大机构大佬、买卖方分析师、公私募基金经理、各路游资等专业投资者!

图片:视觉中国

相关新闻:年1月初,内蒙古凉城县公安根据内蒙古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员工有关该公司产品「鸿茅药酒」遭恶意抹黑的报警,千里赴广州,抓捕了文章《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的作者谭秦东。

因吐槽鸿茅药酒,广州医生谭秦东遭警方跨省抓捕,你怎么看?

知友:邓学平律师(+赞同)

针对广州执业医师谭庆东发帖吐槽鸿茅药酒被跨省抓捕一案,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公安局今天上午通过官方微博对事件进行了通报。通报简要描述了案情经过,认为「谭某的行为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已经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在全国舆论一片哗然的情况下,凉城县公安局主动进行回应值得肯定。不过,相信看过这份通报的人,并不能因此打消心中的疑虑。且不论具体的案情,仅就程序来说,案件尚未起诉到法院,公安机关就直接向社会公开宣称谭某「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明显超越了角色分际。须知,我国刑诉法明文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此外,公安机关的这份通报反复提到检察机关,似乎在拉检察机关为自己背书。比如,经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案件已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等。

但是,根据我国刑诉法,公安、检察、法院有其各自的职能分工,应当各负其责,后一个环节并不必然能为前一个环节的合法性背书。如今案件已经侦查终结,检察机关成了接盘侠,身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院会如何处理,将重新吸引全国的目光。

损害商品声誉罪在刑法上有非常严格的界定。根据我国《刑法》,只有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方才可能够罪。

根据公安机关的通报,相关部门应当是以「致多家经销商退货退款,给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造成重大损失」,从而认定谭某涉罪的。但是,公安机关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谭某捏造了虚伪事实以及谭某的网帖与鸿茅国药的损失之间存在直接因果联系。

据媒体报道,谭某网帖中关于医学描述的部分可以在权威杂志或网站上查询,关于鸿茅国药公司的描述部分转自公开的报道,有可能并非谭某自行「捏造」。

至于谭某的网帖内容是否属于「虚伪事实」,需要进行实验验证和科学判断,司法人员不能单凭鸿茅国药公司一方的说辞就下定结论。也许有人对谭某网帖标题中的「毒药」一词非常在意。

但中文词汇语意丰富,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司法人员绝不能做「标题党」。「毒药」一词早已生活化,很多时候都只是轻松的调侃,语义早已超出生理的范畴。比如我们常说某某明星是票房毒药,公众根本不会与生理毒害作链接。

另据媒体报道,谭某网帖点击总数不足五千次,传播范围极其有限。那些经销商果真都是因为看到谭某的这篇网帖才决定退货的吗?作为一家在各路媒体上狂轰滥炸的公司,拥有遍布全国的经销商网络,正常情况下也都会有经销商退货的情况发生。除非能证明谭某网帖是经销商退货唯一、直接的原因,否则很难将这部分损失归因于谭某。

鸿茅药酒是甲类非处方药,不同于一般的酒或保健品,其质量如何、功效如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和财产权利。不论是根据《宪法》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众都有质疑和吐槽的权利。

法律虽然保护合法的商品声誉,但绝不意味着公众不可以对商品的质量和功效进行探讨或批评。评价商品与损害商誉之间存在严格的区别。商品声誉源于市场经济下消费者的不断质疑、对比和验证,经由不特定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得以逐步积累,经不起批评或吐槽的所谓商誉也根本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

法律植根于生活的需要,其优先价值永远是保护人的自由和权利。仅仅因为在网络上发表一篇吐槽文就遭致跨省抓捕、导致牢狱之灾,公众会质疑是否符合法律的良善品格和立法意旨。

退一万步,即便确认网帖内容存在失实或者偏颇之处,涉事企业也应当优先通过澄清消除误解或者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权。一家以保障生命健康为主业的公司,不应该动辄利用警权吓阻公众的表达、限制公民的自由。在司法资源如此紧张的当下,有关单位更不该小题大做的去为区区一篇网帖兴师问罪。

舆论不应当干预司法,但司法应当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谭某案件的处理结果如何,关系到公众的言论空间和自由边界,而谭某网帖所反映的内容更关乎公众健康,有关单位在处理此案时理当慎之又慎。

知友:Sherlock(+赞同)

首先,鸿茅药酒是否广告欺诈,是否欺骗消费者,是否是假酒,在有关单位核实以前任何私人是没有资格下结论的。质疑可以,但是如果直截了当的说是毒酒那就是造谣。

这个行为可以等同于在网上发文说某某品牌牛奶不能喝,喝了会致癌。某品牌牛奶可能会致癌,但是在官方鉴定报告出来之前你就这么说,难道这不是造谣吗?造成某品牌牛奶经济上受到损失,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应该吗?

只不过这个医生可能引经据典,有理有据,言辞不荒唐,内容可信度高。但是我说过了,在相关单位没有证实的情况下,你只能质疑,是不能下结论的。下结论那就是造谣,造谣造成后果就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损害商业声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刑法》上说了,必须造成严重情节。这位医生承担的法律责任显然有点重了。犯罪的构成要件之一,就是必须满足严重的社会危性。「损害商品声誉罪」不能等同于普通名誉侵权,那是普通的民事纠纷,应该由当事人到法院提起诉讼,而不是动用刑事手段,启动国家机器,直接限制一个公民的人身自由。

这位医生的表述有不妥的地方,特别是在网文的标题中使用了「毒药」一词。但是,表述不妥,与民事侵权和刑事犯罪的界限,应该判然有别。原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申诉-删帖解决的问题,一脚油门踩到死,直接动用国家机器跨省抓捕一名医生,确实不妥。

说句题外话,造成严重情节怎么衡量,法律上没有解释,也就是说凉山警方的做法欠妥,但是程序合法,因为你没有标尺衡量医生的行为是否情节严重。

再一个,这个鸿茅药酒想必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当地政府肯定会大力度扶持,这个千里追捕说白了也就是政府行为,警方也很无奈。

我的态度就是,这个医生确实造谣生事了,但是在处理此等事件的同时,也要看造谣动机。如果对所有失实的言论(甚至并不是失实,只是做了情绪化的表达)不问主观动机,不问客观危害后果,都要跨省抓捕,既违背了传播规律,也可能造成寒蝉效应,搞得人人自危,无法正常表达。

鸿茅药酒理应通过民事进行追责,启动国家机器,直接限制公民自由,过了。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交办给我,我能不立案吗,我能不去抓捕吗,显然不能,政府督办案件,何况程序不违法,就算后来让我背锅,最多也只是行政处分,国家赔偿。如果我拒绝了,那可能政治生命就终结了。

知乎机构号:丁香医生(+赞同)

谭秦东医生于今年1月10日被内蒙古警方带走,现在他已被关押近3个月。

他所涉嫌罪名为「损害商品声誉罪」,公开资料显示,鸿茅药酒认为多家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eshouwua.com/hswzz/6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何首乌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