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进兴丨图:网络
当一只翟鸟倏地飞起的时候,会有另一只紧紧跟随其后,并很快在不远处消失。
具茨山中生长一种独特的草叫茨草,更多时候,茨草的秸秆和穗粒呈现棕红色,微风一吹,飒飒作响,整个具茨山腹地的山梁变成棕红色的海。雨水充足时,茨草长势良好,繁茂无比,附近百姓多用于结庐修屋,防风避雨。春夏一片碧绿,茨草没过膝盖,状如绿色毯子;及至秋冬,茨草顶端的穗子慢慢变红,阵风吹过,红穗低垂着头颅,一浪一浪,蔚为壮观。太白山是其中的一个山峰,因终年云雾缭绕、白雪皑皑,人迹罕至,流泉瀑布跌宕其间,给人以人间仙境之感。当红色的茨草布满山坡,放眼望去,整个山系纵深的起伏,像面色红润的老者,谦恭地低垂着头颅,又像沧桑的巨人,在风雨飘摇中,身披棕红的蓑衣,逶迤行进在历史的皱褶里。
禹州旧时称阳翟,北部具茨山之阳有村名曰龙门,留下了唐代神医孙思邈与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一段佳话。卢照邻因患严重风疾从长安城到了洛阳、登封一带居住,后随孙思邈在山中养生疗疾,在具茨山置宅十数亩,孙思邈在太白山羽化成仙后,卢照邻自投颍水而殁。孙思邈一生行医,救人疾苦,留下了千古美谈;卢照邻落拓不羁,文采照人,在龙门村留下千古谜语。
孙思邈年少行医失败后,自老家陕西耀县到河南阳翟具茨山腹地太白山隐居。因一针救两命而闻名天下,随后即在太白山隐居,潜心修道,间或行医。公元年,唐显庆四年,高宗召见孙思邈,拜谏议大夫。孙思邈以年迈为由,没有接受官职,但来到长安,依然住在京城的光德坊中,一面行医,一面从事医学创作。三十多年前,唐太宗召孙思邈入朝,住在鄱阳公主废宅光德坊,为皇帝皇后看病,唐太宗李世民封他为“药王”,他拒绝高官厚禄,依然后回到阳翟太白山。
《旧唐书·本传》载:“显庆四年,高宗召见孙思邈,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唐龙朔元年,即公元年,开国将军尉迟敬德侄子奉敕为玄奘弟子的窥基和尚,负责主要编译《阿丕达摩身足论》等几部重点经论。朝廷改尚药局为奉医局。高宗东巡至泰山封禅,驾曲阜祀孔子,临亳州鹿邑,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之后在科举中增设了庄、老、文、列四子科,作为取士考核的依据。
期间,玄奘法师坐化,道宣律师圆寂。
这是唐朝皇帝第二次召见孙思邈。第一次是公元年,唐贞观元年,孙思邈以学者、医生和道家的身份,被唐太宗召请入京。其实在之前,孙思邈有几次被召入宫廷的机会,他都一一谢绝。如公元年6月,宇文赟即位,称周宣帝,北周宣政元年,封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旧唐书·本传》载:“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又说:“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此时的隋文帝还没有称帝,尚在北周任上柱国之职。
此次唐高宗将孙思邈召入长安城,他已经年逾百岁,名满京城。因此,居住在长安城里的许多文人名士早已等候门外,请求诊断疾病,拜师学习黄老之学。
唐初四杰的卢照邻与宋宗文等人熟读百家,精通诗词,都在朝中为官。听说孙思邈先生大名,都前来拜见,执师资之礼以事。孙思邈年岁虽高,但面色红润,思维敏捷,卢照邻等见到他后,禁不住好奇地问道:“看先生视听不衰,神采甚茂,今年高寿?”
孙思邈微微一笑,说道:“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旧唐书·本传》载:癸已之岁,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其实,当时很多人都说孙思邈是上百岁的人,他说的“开皇”年间,没有“辛酉”年。况且,开皇指的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因此,据此推断,为听者有误,或记录有误,因孙思邈的出生地京兆华原,归西魏管辖,西魏大统辛酉的可能性极大,而这一年是公元年。当卢照邻见到孙思邈时,他此时的年龄应在岁。
《旧唐书》引用卢照邻《病梨树赋·序》:照邻留在其宅,时庭前有病梨树,照邻为赋,其序曰,癸酉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孙思邈处士居之。思邈自云,至今年九十三矣。
根据各种史书记载及资料推测,卢照邻见到孙思邈这一年是癸酉年,当为公元年。
卢照邻,字升之,生于公元年,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旧唐书·卢照邻传》载:“高宗永徽五年()年,卢照邻为邓王李裕府典签,甚受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张鹫(jiu)在《朝野佥(qian)载》卷六中记载:“弱冠拜邓王府典签,王府书记一以委之,王有书十二车,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
也就是说,卢照邻18岁时,在邓王府任职,高宗乾封三年()初,调任益州新都(今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虽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无奈青壮年患病,又怀才不遇,不免满腹愁绪,感伤嗟叹,尤其自比孙思邈,心中自怜自哀,不免产生忧伤情怀。而此时的卢照邻是37岁。
公元年,身患重疾的卢照邻不得不在孙思邈居住的光德坊暂居下来,朝夕相伴,形影不离,他从孙思邈的言谈举止中悟出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也从他身上看到了生命的亮光。但听说孙思邈医术高超,能治愈很多疑难杂症,遂产生了诸多疑问。
他问孙思邈:“名医能治好人的病,到底是什么原因?”
孙思邈回答: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肢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良医导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在那个时代,世人崇奉修仙长寿,而孙思邈在医药方面的杰出成就,无疑是博得士大夫们争相信仰的巨大魅力。因此,在他居住的寓所里,经常有达官显贵、文人名士出入不绝,终日可听到高谈阔论,郎朗笑语。
卢照邻住在光德坊,请孙思邈为其治病。当孙思邈外出行医时,卢照邻一个人孤独难耐,读书吟诗,聊以打发时光。
寓所内一棵梨树,因为虫害,树叶凋零,一阵急风吹过,通体病黄的梨树显得更加憔悴。卢照邻感觉生不逢时,青壮年患病,仕途不济,看见院子内的病梨,不禁睹物思情,自惭形秽,写出了著名的《病梨树赋》:自云开皇辛丑岁生,今年九十二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矣。共语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也。然犹视听不衰,神形甚茂,可谓聪明博达不死者矣。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椿菌之性,何其辽哉!
於时天子避暑甘泉,邈亦徵诣行在。余独卧病兹邑,阒寂无人,伏枕十旬,闭门三月。庭无众木,惟有病梨一树,围才数握,高仅盈丈。花实憔,似不任乎岁寒;枝叶零丁,才有意乎朝暮。嗟乎!同托根於膏壤,俱禀气於太和,而修短不均,荣枯殊质。岂赋命之理,得之自然;将资生之化,有所偏及?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有感於怀,赋之云尔。
在这篇传世名作中,卢照邻对当世名医孙思邈的精神气度和外貌特征给予了细致描述及高度评价。卢照邻不仅崇拜孙真人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他隐隐感觉到,与之相处,他能呼吸道家老子的气息,感悟到儒家孔子的博学,领受到佛家祖师的慈悲。写出此文,卢照邻心气稍稍平静,经孙思邈配置汤药的调理,身体病痛症状渐渐有所减轻。
其后,孙思邈离开京城,回到阳翟太白山,卢照邻因父亲病丧回去料理家事。
卢照邻年轻时曾在邓王府任职,后在益州新都任县尉,后经骆宾王介绍认识孙思邈,请孙思邈为其治病,写出传世名篇《病梨树赋》。卢照邻年轻气盛,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当残酷现实摆在他的面前,使一切化为泡影之时,他又迷信长生不老之术,炼丹失当,手脚痉挛,几乎导致身体残废。在骆宾王等参与发起的反对武则天称帝叛乱中,他难以幸免,遭遇牢狱之灾。经朋友多方保举,他才出狱到终南山、嵩山寻医疗疾,隐居修行。患上麻风病后,他对政治前途更加心灰意冷,与世隔绝,过着隐居般的日子。
公元年,《旧唐书·本传》载:“唐上元元年,孙思邈辞病请归,皇上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矣。”
孙思邈回到了阳翟。飒飒秋风中,落叶覆盖了地面,太白山在秋阳的照耀下显得愈加峭拔挺立。
唐太宗李世民用流传青史的贞观之治打造了一个鼎极一时的盛唐时代,此时,对外交流愈加广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分工越来越细,医与药开始分开,趋向专业化,政府规定,凡课药之州,置采药师,这对医药事业的发展是个巨大促进。
阳翟附近的百姓听说孙思邈回来了,纷纷前往拜访探视,许多外地药工也前往阳翟集结,阳翟城慢慢成为中医药集散交流地。
时局对发展中医药非常有利,阳翟城有发展中医药得天独厚的条件,再加上自己在此行医已久,慕名前来求医问药的人很多,前往出售山货、药材的人形成了一个集市。一天,孙思邈查看药房里盛放的药材时,发现有一些药材采药失时,炮制粗劣,而且因为不懂储藏技术,工艺不严,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失效,他再到交易药材的集市上查看,确实发现因医药分家导致医生不自采药,而出现行医失误的情况。
孙思邈经历上百年的采药行医历程,深知医生亲自采药对于行医的重要性,他鼓励田念祖等前往拜师学艺的弟子们自种、自采、自晒、自制、自藏。他谆谆教导他们说:“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质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势盛已歇。今之为医,不自采药,徒有疗病之心,永无必愈之效。”
弟子们依然不解地问:有那么多人采药,送药上门,不是省了我们的时间和功夫,为何亲自采药呢?
孙思邈取出一块未加工过的生地和经过蒸晒的熟生地给大家举例说:“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懂阴干晒干,虽有药名,终无药效。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无异,虚费功夫。”孙思邈不仅教会他们草本药的培植方法,半成品药的制法,还专门设计了一套制药、贮藏的专业设备。即四面筑墙,务令厚密。当有客人或者患者来时,不能让他们进入内室及药房,是怕他们从外边带来污秽之气,从而损坏药性。他专门请人造了一个大药柜,柜子底部离地面较高,主要用于防潮。柜子中间制作了很多小抽屉,外面贴上药物名称,用于储藏摆放不同的品种。
因不断接受外来医药的影响,同时在民间行医发现大量新的病源和新的治疗方法,同时为弥补刚刚成书的《备急千金要方》遗漏的伤寒病治疗方法等很多珍贵资料,孙思邈决定编写续篇《千金翼方》以补不足。
山风常常像狮子吼,尤其是在山脊行走,风会紧贴你的耳朵发出尖细的吼叫声,与隐隐传来的狼的鸣叫互相交织。而乌鸦和雉鸡似乎是活在水中自由遨游的鱼儿,顺风时像射出的箭,嗖地从高处向悬崖深处射去,不见踪影;逆风时,快速扇动翅膀,在风中搏击,踟躇徘徊,像半空中悬挂的风筝,更像入定的高僧,用看不见的呼吸,反复测试人间冷暖。
身染麻风病又腿脚残疾的卢照邻此时已经不能像山中的叫天雀那样自由入定,虽然他在初唐的文学运动中崭露头角,成为唐初四杰人物之一,被当世人所推崇,但宏大的理想与抱负却因身体原因一再搁浅。
奔赴太白山,与孙真人相见后,卢照邻说不出内心的滋味,两行热泪沾满衣襟。他自光德坊别离孙思邈之后,父病死,三四月羸卧,几至丧命。迁至登封龙门卢崖,自号“幽忧子”,因经济窘迫,向在朝诸贤名流乞请医药之资。后随孙思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据《新唐书·本传》载:“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旧唐书·卢照邻传》载:“卢照邻因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饵为事。后疾转笃,徙居阳翟之具茨山。”
看到清静无为、六尘不染、无色皆空的孙真人,卢照邻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与几年前相见时相比,孙真人愈发显得清爽硬朗,百岁老人,耳目聪慧,腿脚利索,身体健朗,神清气爽,不在仙界胜似仙。孙思邈首先让他破除思想疑虑,坚定生活信念,教他防病、去疾、健身法,并反复叮嘱他:稳定情绪,清淡饮食,养成卫生,适当运动。
时值城西南金仙寺住持邀请孙思邈来寺中授课,卢照邻随其前往,在寺院中小住,每天听到木鱼声声,众僧洒扫焚香之余诵读经文,卢照邻五脏六腑得到彻底净化。他以治病为主,也闭目修习参禅打坐,看到孙思邈出神入化,超脱凡尘,当即赋诗一首:
1
道仕隐居金山洞,僧侣同居寺院中。医仙踏遍许宛地,悬壶济世救苍生。妙手回春神医称,世传道士名郎中。求圣真人现貴身,崇拜天下真医神。感恩医吾风疾人。升之赋诗表寸心。孙思邈听后甚是感动,亦赋诗一首:
1
世间言传枝叶添,神话道仕成医仙,悬壶济世为已任,隐居寺洞撰医篇,东汉三圣医术精,跋涉山水取圣经,饰扮郎中随乡俗,贫富贵浅无猜忌,葫芦拐扙伴身行,医治不为利和名,道仕郎中赋诗题,神医相貌不足奇,闻诗揣测悟真人,天涯海角近咫尺。孙思邈对卢照邻说:金山产的多种野生药材,需炮制加工用之,“天地二枣椹鸟食,二紫丁蒿金南星,饮汤补气扶五脏,敷用星蒿丁庳(bei)除。”孙思邈嘱咐卢照邻,果实成熟入药有极佳收获期,当你看到桑树上有鸟食果时,桑树上果实已成熟可入药,酸枣是金山的一种小枣,酸枣发红即可入药,地枣是金山特有小薯类植物,成熟后可入药也可食用,三味药组成方剂称为三元补气汤。
孙思邈嘱咐卢照邻此方可根据身体状况,在三元汤原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变成四元、五元汤等方剂,可养生保健用之。又嘱咐:金山的紫花地丁,紫杆蒿子,金山南星三味药,外用敷于关节病变部位,可消肿治痛,除湿祛风等,同时要把握好采收的最佳季节。“地丁见开花,南星秋末挖,二月茵陈三月蒿,九月蒿子当柴烧,八月采蒿疗效高。”
卢照邻如沐春风细雨,身心彻底放松,于身患重疾之时依然信心倍增,写出了出类拔萃、张扬矜夸的名作《释疾文·粤若》:既而屠龙适就,刻鹄初成,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风惊。通李膺(ying)而窃价,造张华而假成,郭林宗闻而心服,王夷甫见而神倾。俯仰谈笑,顾盼纵横。杨炯在《王勃序集》中称赞卢照邻是:“人间才杰”。
因唐代很多文人雅士迷信炼丹之术,幻想长生不老,尤其是两晋、南北朝炼丹术更是兴旺,丰富了药物内容。炼丹术是在冶金术中衍化出来,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史记·封禅书》载:“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导致统治者“黄金我所要也,长生我所要也”,无论黄金还是金丹都升堂入室,走进帝王之家。晋代葛洪已经清醒地呼吁: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以丧蕨躯。但求长生心切的人依然如飞蛾扑火趋之若鹜。
卢照邻也不例外,服用丹石过度,几乎导致手脚残废。而他身染麻风病之后,更是形容枯槁,精神萎靡,此番投奔孙思邈处,恰恰如见到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孙思邈用正确的治疗理念引导他,用得体的养生之法护理他,渐渐让卢照邻解除了难言之痛。
孙思邈精通炼丹之术,《备急千金要方·解毒并杂治·解五石毒》载:“余年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续仙传·隐化·孙思邈》载:“隐于太白山,学道,修炼,养形,求度世之术。”说明在他三十八、九岁时,自己亲自炼丹,尝日服五六两乳。那时,他身居草野,研究道教及炼丹术,自炼自服,晚年之后,对丹石的认识不同于年轻时代,思想境界发生巨大飞跃。
以服饵为事,卢照邻颓废的情绪才有所减缓。
堪称丹石专家的孙思邈深知此法之妙,更知此物之害。他对卢照邻说:“今退居之人,岂望不死羽化之事,然小小金石之事,又须闲解。神丹防危救急所不可缺耳”。
卢照邻羞愧地说:“我迷信此法,几致身废,愿听妙招,请先生调教。”“人生天地气中,动作喘息,皆应于天,为善为恶,天皆鉴之。人有修善积德而遭凶祸者,先世之余殃也。为恶犯禁而遇吉祥者,先世之余福也。”他巧妙地阐释了医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体本身与周围环境统一起来,以此提高医疗效果,同时提醒到:“宁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大大猛毒。”
当卢照邻明白自己的疾患是用药不当,导致中毒引发的疾病之后,孙思邈接着告诫他:“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不复须存,勿久留也。”
尤其是对于无病吃药自以为是的保健者,孙思邈专门提出警告,并写入《备急千金要方》书中: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枉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所以说,孙思邈极力反对那些无病呻吟,胡乱服药,尤其是没有病而去服用保健品,特别是炼丹走火入魔者。
洞悉丹石危害的孙思邈,晚年成为炼丹术方面强硬的批判者。但对于丹石之利,他依然巧妙利用,历来炼丹皆采自矿石,多为丹砂、硫磺、水银、雄黄等,而孙思邈炼出的丹石,除取用云母、钟乳之类的矿石外,添加天门冬、地黄、乌麻、松子、柏子、茯苓、枸杞等有益无害的植物性药物,都没有毒性,从而制成“云母水方”、“钟乳散”、“西岳真人灵飞散”,用草木有用之品,避开汞砷之类的有害物,独具匠心,因势利导,把有益药物悄悄融进丹石躯壳,从而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丹石的内在性质,使有害的丹石变为有益的灵丹妙药,使后来者免受其害。
孙思邈亲自选药、称重、配方,在他手把手调教之下,卢照邻谨慎地改用植物药物炼丹,成功炼成了“太乙神精丹”,此丹药,用雄黄、雌黄、曾青、磁石等升华而得,其颜色皎洁如雪,对于治疗疾病起到了巨大作用。卢照邻随孙思邈晨起采药,晚上炼丹,朝中练气,暮归论道,从卢照邻渐渐绽开的笑脸里,孙思邈品味出正确服饵给一个生命带来的曙光的魅力。经过一段时间有效地调理、解毒、排毒之后,卢照邻慢慢恢复了元气,精神气质也好了很多。
与文人深交,因孙思邈熟读百家书,文采从未逊色。通过他编纂的医药书籍,就可读出盎然诗意和深厚的文史功底,难怪当年道宣律师读到他药书的序言时发出啧啧称赞声。孙思邈常年修隐,居于名山,洞明医道,博通经传,因此,炼丹成功之后,他根据修炼步骤和修炼过程的感应,结合养生自修的体验,写出来丹修《四言诗》:取金之精,合石之液。列为夫妇,结为魂魄。一体混沌,两精感激。河车覆载,鼎候无忒。烘炉烈火,洪焰翕赫。烟未及黔,若藏霹雳。宅女气索,婴儿声寂。透出两仪,丽于四机。壁立几多,马驰一驿。宛其死矣,适然以革。恶黜善迁,情回意易。紫色内达,赤芒外射。熠若火生,乍疑血滴。号曰中还,退仓于密。雾散五日,川流百脉。骨变金植,颜驻玉泽。阳地乃敷,阴公乃积。南宫度名,北斗落籍。
如此文采,令大文豪卢照邻瞠目惊叹,他结交文友甚多,在圈子里读到的诗作大抵都是围绕自然山水而作或者赠送酬谢的诗文,大多寄情山水,或触景生情,虽饱含情思,极富文采,但极难品味出风骨真意。而《丹修四言诗》叙事言简意赅,紧扣主题,如丝如缕,扣人心弦;洞察细致入微,用词血肉丰盈;富有情韵,物中生灵,渗漏滴透,若观其形。仅仅开首的“取金之精,合石之液,列为夫妇,结为魂魄”即可显骨见筋,打动人心。如此通晓明达,气韵贯通,集医药养生与儒释道文化为一体的文章,合为实用,文藻古今,非常人所能出。
最令卢照邻感到出神入化的是,这简短文体,简直要融化他的肉身,让心灵秘境进入自由王国,不自觉地跟着文字的气韵探微入幽,抵达神性,越读越不忍释手,卒令他热泪盈眶,如痴如醉。
紧接着,孙思邈创作出《存神练气铭》: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聚。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源,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慧命。命住身存,合于真性。日月齐龄,道成究竟。依铭炼气,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静虑,气海若俱,自然饱矣。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在。峭壁千里,去往无碍。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曰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阻无碍。五时七候,入胎定观。夫学道之人,入有五时。
见卢照邻心神已定,能够静气养神,孙思邈又授之以养生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津常咽,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肛常提,膝常扭,脚常搓,步常走。养生法步步紧扣,重在日常,贵在坚持。接着修炼“黄帝内视法”、“调气法”、“子夜坐功”、“老子按摩法”。药物治疗,加上身心修炼,常令人气足神盈。
经过仔细勘察,孙思邈在具茨山之阳为卢照邻选择了一处居住宝地,对他说:“择地,必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然后看地形向背,择取好处,立正屋三间,四面筑墙,务令厚密,念诵入静之处。外作半亩池塘,深三尺,水令满,种荷花、甘菊,即可采食,又可悦目。”
当年,大禹治水时在此设立指挥部,导引从具茨山上流下来的积水,渐趋形成几条季节河流,水患得到有效治理。因此地地形形似洛阳龙门,黄帝与大禹在此留下活动遗迹,周围山川大多以“皇冠”、“青龙”、“太虎”等命名,神医与一代文豪在此,人们习惯性叫此地为“龙门”。
太虎石上,孙思邈入定,卢照邻跟着静修;孙思邈来去自如,卢照邻也慢慢能够健步跟进。
卢照邻居住在附近龙门村,他常常从太白山徒步至居所,门前有一天然池塘,水鸭集聚,芦苇丛生,房前屋后种植菊花、芍药等药物,景致极好,惹人欢心。卢照邻在附近栽植一棵葛藤,几年后,葛树藤往上生长,与周边的桐树、槐树交合勾连,如擎起一顶巨伞遮阴蔽日,带来阴凉。坐在葛树藤下,卢照邻情绪尚好,听着鸡鸣鸭叫,欣赏眼前风景,与村里老人促膝谈心,心情不觉欢欣舒畅。因他是京城来的官员,又是当代大文豪,老百姓尊敬地称他为“卢爷”。卢爷在闲暇时间,教儿童读书写字,并与乡村野夫一起下棋,高兴时跑到河沟边下夹子,逮兔子,然后加以烹饪,几个人欢天喜地品尝美味,有人醉酒后东倒西歪,卢照邻戏谑地作诗,善意地讽喻,他俨然成为一位地道的乡村野夫。
阳翟城不知不觉间形成了药会,开始是附近州县的山货、药物来此集聚销售,后来影响逐渐扩大,外省药物也贩运至此。孙思邈倡导从事医药之人需遵守信誉和行规,阳翟药业因善经营,守信用,渐趋形成了山货、中药、切药、丸散四大市场,西关街、西大街、光明街、三官庙街、四角堂街等都布满了中药行,而山林街和槐荫街成为中药行,山林街和槐荫街成为切药行,八士坊街和旗蠧庙街、城隍庙街成为丸散行,行、庄、棚、堂多了起来,形成会期,互相买卖。贞观初,全国依据山川地貌分为十个道,后来分为十五个道,不同道地的药材因生长发育处在不同的生长环境,因此有着不同的药效。孙思邈指明要严格标识上报地产的优质药材,他对前来拜师的徒弟们强调:“用药必以土地,所以治十得九,按本草所出郡县,须甄明土地名号,后之学者,容易即知,其出药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种。”
很多药工和病人经常来拜访孙思邈,时间长了,他们不自觉在四角堂街经营中药行,阳翟的药材与外地药材互相补充,城里的药铺与乡下的药铺相互周济,药材品种越来越齐全。孙思邈带着徒弟走进深山,一面辨识药材,一面教他们用歌词熟记。他手指地下碧绿的茵陈,讲到: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茵陈采收宜细嫩,摘取幼苗梗去掉。
再往前走几步,他指着开花的蒲公英:蒲公英宜春季采,采时最好花刚开,保留头部白茸毛,除去泥土好药效。
慢慢地,人们通过歌谣形式渐渐记住了这些药名:牡丹园中,白果树旁,何首乌里,窗糊防风,青木香几案,黄柏木方桌,牧童(牵牛),军事难混(苦参),一江春水向东流(通大海),一枚獐脐四五斤(沉香)。
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易于理解,更容易望文生义,因此,在民间被广泛接受,语义双关,朗朗上口,使中医药文化深深地浸淫在人们的脑海里。孙思邈站在小女孩身边,微微点头赞许,眼角堆起了细密的皱纹,他的白发银须在阳光照耀之下闪闪发光。
太阳落山时呈现出硕大的光晕,崆峒山与太白山被抹上了一层厚厚的红光,高大的望天石直指苍穹,群鸟从旁边飞过,逍遥观一片空寂。
晨起,太白山太虎石上,端坐着一位魁伟的老人,他面向太阳初升的方向,眼睛微闭,面色红润,似在朝霞的沐浴下入定,进入他终身为之追求的无为境界。《旧唐书·本传》载:“永淳元年(公元年)卒,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入木,犹若空衣。”《续仙传·隐化·孙思邈》载:“2月15日,晨起沐浴,严其衣冠,端然而坐。谓子孙曰,我隐于洞府修炼,得升无何之乡,臣于金阙,不能应召来往。饿气绝。”子孙行,任中书省风阁侍郎,统领管理主书、主吏等事宜。孙子,孙溥,官萧县丞。
太白山中龙虎地太虎石上神仙身一生向道道自在草木皆是有缘人虎龙怀里修行苦民间留下一纸春今生问药药自香来世人间寻琴音若干年后,家居山中的一对夫妻老来得子,无奈儿子整夜啼哭,骨瘦如柴。老两口手捧《备急千金要方》在神灵前日夜焚香祷告,孙真人夜托一梦:你们的孩子只所以多病,是因为在胎中接受元气太少,需早起静气呼吸,然后将哈气吐入小儿口中。儿子吸纳到父母真气,三天之后神情喜悦,夜间不再啼哭,饮食正常,身体也强壮起来,以后终身无疾。
唐玄宗出行至峨眉山,夜梦孙真人向他索要雄黄,李隆基赶忙命中使将十斤雄黄送至山顶一寺庙前,至半山腰遇一老人,幅巾披褐,皓首银须,二童着青衣立于屏风两侧,手指大盘石曰:可将药置于此,上有表录上黄帝。待视盘石,朱书百余字,遂录之,遂写遂灭,写毕,石上无复有字。旋即一股白气升天,忽而不见。
病痛中的卢照邻放弃了他擅长的七言歌行,在龙门宅前,颍水边上,自挖洞穴,死后葬于此。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已子安集序》)。而民国《禹县志》载:卢照邻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
卢照邻擅长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意境清迥,明代胡震亨说“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唐音癸签》),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乃千古名句。但是,也因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而冒犯权贵武则天的侄儿梁王武三思坐牢,出狱后染风疾,得了不治之症麻风病。
其实,卢照邻有着很好的家世,他是东汉著名经学家卢植的第十六代孙,卢植拜大儒马融为师,学成后在老家涿县教学,门子有刘备和公孙瓒等人。卢照邻兄弟八人,尤其以照乘、照邻、照容、照己擅长作词,翰墨浃于寰瀛,文集藏于天阁。卢照邻的兄弟卢照己病逝于开元十一年,死后葬于阳翟相邻的登封,可见其父母及家族已徙居洛阳附近居住,后来他干脆将自己在阳翟具茨山中居住的地方称为“龙门”,体现了一种怀念家乡的情结,而孙思邈常年居住的太白山本身就被称为大青龙山,小青龙山,青龙山之西称为龙门,再恰当不过。
卢照邻的后人卢君及兄卢怀恩、卢怀谨死后葬于阳翟。卢君官微,系唐朝下博县令,卒于唐开元年间。卢君有三子,分别叫卢咸、卢鼎、卢恒,咸官阳翟县尉,据卢君墓载:“乃于阳翟北山,更卜吉土”亦葬阳翟,盖因卢照邻流寓阳翟,其家族后人终老于此。
其后,阳翟百姓集资在城内西南隅兴建了占地四亩的药王祠。药王祠大门朝东,院内大殿坐北朝南,殿内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的塑像。后墙上还有龙形画像,殿内南墙有石碑数通,祠内大殿有一石刻雕像,刻的是药王孙思邈坐于虎背之上,右手持针,左手抚摸龙首,为龙王治病。大殿左右两侧各立石碑一通:左边一通介绍孙思邈在禹州行医的生平事迹;右边是唐、宋敕封孙思邈为“真人”的内容。祠堂门上端为九脊八坡歇山顶,绿色琉璃瓦覆盖的单檐建筑,檐下装饰着仙人、兽性图案,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自唐代以后,禹州民间流传着:“医不经禹州不灵,药不过禹州不香”的传说。而禹州成为中药材集聚的风水宝地,各地药商纷纷投资在药王祠附近设开门面店铺,经营药材,天长日久,两厢药行林立,成为米长的“药王祠街”,渐趋形成药会。
后来的禹州人只知道神医孙思邈在此行医,也知道具茨山龙门村埋葬着大文豪卢照邻,而一代名医与一代文豪在龙门的风云际会却鲜为人知,偶有人附会编造一些故事传说,也难以解开历史真相,还原卢照邻追逐神医足迹抵达颍水之畔的真正原委。今日龙门,独留一棵千年葛花树傲立悬崖之巅,任凭后来人络绎不绝而来,朝拜再三。
转载请注明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